2009年10月29日 星期四

Google 改標誌慶祝 Asterix 誕生五十週年

今天 Google 的標誌又有變化,那是為了慶祝暢銷歐洲的法國著名漫畫《阿斯特利斯與歐比利克斯》(Asterix and Obelix)系列誕生五十週年。

內容人物動作與意含十分幽默風趣的 Asterix 是在 1959 年 10 月 29 日首度亮相於漫畫期刊《Pilote》創刊號上,可說是每個歐洲民眾從小到大必看漫畫,就好像日本與台灣的《哆啦 A 夢》。 Asterix 還不斷有新系列誕生,也進軍大銀幕、光碟、電腦遊戲等各種媒材。

Google 的 Asterix 標誌如下所示:

2009年10月26日 星期一

最新考古發現 人類起源搖籃可能在馬拉威 (轉貼)

更新日期:2009/10/24 14:15

(路透馬拉威卡朗加23日電)德國考古研究人員指出,在卡朗加(Karonga)這個馬拉威偏遠北部地區最新發現的史前器具及原人遺骸,進一步證明此區可能就是人類起源的搖籃。

法蘭克福哥德大學(Goethe University)施萊克(Friedemann Schrenk)教授向路透表示,在遺址幫忙挖掘的兩名學生,是在上個月發現這些史前工具和原人的一顆牙齒。施萊克說:「最新發現的史前工具和原人牙齒,對東非大裂谷(Great Rift Valley of Africa)及這個靠近卡朗加的考古遺址被視為人類起源搖籃的理論,提供進一步佐證。」

最新發掘的古物,是在距離卡朗加10公里的馬勒馬(Malema)遺址出土。這處遺址也包括部分最遠古、活在1億至1億4000年前的恐龍的化石。早期原人的生存年代據信介於100萬到600萬年前之間。卡朗加在首都里朗威(Lilongwe)北部約615公里處,鄰近坦尚尼亞邊境。中央社(翻譯)

出處: http://news.msn.com.tw/news1459558.aspx

2009年10月23日 星期五

與文青喵小相對詩

今天網友喵小相似乎受到了什麼刺激,竟然進入文藝青年的模式。他在噗浪與 Facebook 上都發表了詩句:

誕生在季節的迴廊,沐浴在初春的酒釀,
思念在時光的流觴,沈溺在晚秋的暮陽。



我覺得很棒,但轉念一想,若以古詩的形態改寫,會不會更加委婉,然後帶著一些欲語還休、層疊難分的意境呢?於是花了一小下工夫,將之改寫成:

節氣迴廊聞啼聲,初春酒釀浴殘身;
時光流觴思念苦,晚秋暮陽化境臻。



沒想到後來小相又接續鋪陳,成為了:

啼聲輕鳴醒佳人,暮鼓陳釀傳詩聲,
思念不得強作賦,淡看春秋就燭燈。



嗯,真有味道,但是我覺得仍處於放不開的書生情懷;小相這陣子以來似乎春心大動,只是沒有付諸行動,令人扼腕也。我每每從旁觀察,想要出手相助,偏又怕壞了他人好事,只能默默祝福。於是,我後來也把這個推波助瀾的心意與刺激其不要光說不練的鼓勵也放到詩句,繼續演繹,結果從絕句變成了律詩,把含蓄轉成了激情;不過最後再稍稍拉回,把肉體的慾念轉折回心靈上的層次:

佳人呢喃昨夜春,疑似陳釀催情深;
作賦想見雲翻雨,吹燭尋覓冷轉溫。
晨鐘接續暮鼓響,乾材繼轉烈火焚;
流觴曲水誰與共?問心惟有小相真。



嗯,這種感覺很棒,雖然沒有符合真正的格律與平仄,但如此稍稍舞文弄墨,腦力激盪,也很不錯。

2009年10月22日 星期四

台灣的垃圾車歌 日本紅綠燈響起 (轉貼)

更新日期:2009/10/21 22:42

在日本,它是紅綠燈號誌變換的警示樂聲。紅綠燈號誌:「燈號要變紅了!」這首好聽好記的名曲「少女的祈禱」,台灣和日本民眾從小聽到大。日本民眾內田勇:「很棒的一首歌啊,充滿了療癒效果,我非常喜愛這首歌。」

72 歲的日本歐吉桑苦學兩年,終於學會彈奏這首名曲,「少女的祈禱」在日本不光是有鋼琴演奏版, 1960 年代還配上了日文歌詞,到處傳唱。「少女的祈禱」日文版歌詞:「靜靜地閉上眼睛…。」

這首膾炙人口的曲子,150年前出自於波蘭女鋼琴家-邦達捷芙斯卡之手,當時她才17歲,「少女的祈禱」名副其實是由少女創作,然而現在來到波蘭首都華沙街頭,這首名曲在自己家鄉,卻是沒沒無聞。

波蘭民眾:「很不好意思,作曲家和歌名我都不知道。」波蘭民眾:「我不知道。」波蘭民眾:「我也不曉得。」這麼好的曲子居然被自家波蘭人遺忘, 43 歲的波蘭記者哈瓦莎也是嫁到日本後,才第一次聽到「少女的祈禱」。

波蘭女記者哈瓦莎:「最讓我吃驚的是,她雖然是波蘭作曲家,卻完全沒有她的資料,我覺得應該對她有更深入的研究才是。」哈瓦莎花了 2 年時間,回家鄉追尋邦達捷芙斯卡的足跡,好不容易才在華沙國立資料館裡,找到關於她的斷簡殘篇。圖書館館員:「這是 1851 年 4 月 14 日的報紙。」上面記載了「少女的祈禱」樂曲發表的消息,哈瓦莎還循線找到了她的長眠之處,墓旁的石雕像正是一名少女,手中拿著樂譜, 27 歲就早逝的邦達捷芙斯卡,身後留下了 30 首樂曲,然而二次大戰後,「少女的祈禱」卻在祖國絕響。

當時蘇聯入侵波蘭,歌名裡的「祈禱」二字,具有宗教意含,有礙實行社會主義,於是被禁,一直到現在哈瓦莎為前人平反,讓新一代波蘭人重新認識「少女的祈禱」。樂曲擁有獨特光芒,全然不輸蕭邦、莫札特,意義深遠的憂秋與悲傷,在樂曲中無限延伸。

曾經失根飄零的「少女的祈禱」,在異國流傳150年後,總算重回祖國懷抱,繼續傳頌,也喚起波蘭的民族驕傲。

本則新聞由TVBS新聞提供 2009/10/21

出處: http://news.msn.com.tw/news1456459.aspx

評論:新聞沒有追蹤的,是何以台灣也會有此曲?是日據時代流傳下來的,還是從中國大陸時期就有的?

2009年10月21日 星期三

青春蕩漾,斷雁叫西風

Time flies ! 這是我與好友 Andy Chang 掌上明珠 Tiffany 合影,分別由 Andy 攝於 1999 年與 2009 年的九月廿六日,地點是台大醫院病房內與我家客廳。

十年!十年對每個人來說,變化真的很大,襁褓中的小女孩可以變得亭亭玉立、青春蕩漾,充滿夢想的年輕人也進入可以充分體會「中年聽雨客舟中,江急雲低,斷雁叫西風」意境的年紀。那下一個十年又會是如何呢?我不知道,也不想去猜,已屆不惑之年的我,現在的生活就是走一步算一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在數位時代,我看不見那匆匆溜走的 0 與 1 ,但我歲月的痕跡,卻因為這些 0 與 1 而得以保留下來。

2009年10月19日 星期一

《感傷的宿命》讓我回味那難以形容的淡淡哀愁

昨天傍晚與老婆馬妹去真善美戲院看了阿薩亞斯(Olivier Assayas)在 2000 年所出品的《感傷的宿命》(Les destinées sentimentales),很驚訝的發現自己還是可以承受法國電影綿密冗長的敘事風格;在三小時的電影中,體驗人生中各種愛戀的升起與散落,有點兒累,但是興味盎然。《感傷的宿命》重現 20 世紀初貴族與企業家的生活百態,以及法國 Limoges 瓷器工廠的製作流程,許多場景都讓人驚艷,也讓主軸故事增添不少可看元素。

剛看前面一段,我以為這是部描寫男女主角之間愛戀的電影,繼續看下去,發現這是一整個家族乃至於整個社會、國家因為世界局勢和政經情況的變動所隨之更迭的記述;當然,個人的事業、理想,乃至於小情小愛也就在這時代的大江大海中隨波逐流,一切到頭來也都只能說是「緣」,也得認這個「命」吧。

話雖如此,但人生來就是得與命運搏鬥,看似隨緣之際卻總是遇到孽緣,說是認命有時候偏偏又在搏命。隨著劇情鋪陳,一路到了最後,我發現有許多的「愛」存在於隨緣與認命之中,除了對情人、對親友、對家族事業的愛外,也擴展至對瓷器藝術乃至於對國家民族的愛。而劇中主角為了愛這個或者為了對那個負責,可能有所堅持,也有所犧牲;有的要用金錢換取,有的用時間換取,有的得用真心,還有的得費盡一生的精力。

啊呀,如此宿命,難怪要無比感傷;但人生不就是如此?由 Kurt Russell 與 Val Kilmer 所主演的《絕命終結者》(Tombstone)是相同題材中我最喜歡的版本, Val Kilmer 所主演的 Doc Holliday 真是將這角色詮釋地淋漓盡致。劇中他所說的這句「There is no normal life, there's just life.」一直縈繞在我心中,而在這邊也剛好拿出來作為《感傷的宿命》劇中人物喜怒哀樂的見證。真的, 搏命到了最後也還是只能認命,遇到孽緣也還是只能隨緣。

我從來沒看過阿薩亞斯的片子,但無論是從整個劇情不經意亦不故意的先後連結,還是從彷彿山雨欲來偏又欲言又止的劇情鋪陳,觀眾可以深深體會編導刻意的矜持,而這也是我所習慣法國電影深處所潛藏的抑鬱風格;尤其是片子結尾對我來說真是恰到好處,不必太刻意追蹤男主角的健康狀況,也不必交代瓷器事業是否就此飛黃騰達,更不必演繹男女主角的愛戀結果。就這樣,這就是宿命,也就是人生。

我過去很喜歡這麼輕鬆描寫「在日常生活中,不經意所展現的人生聚散與淡淡哀愁」的電影,但近年來忙碌於事業,離年少時期的電影夢也越來越遠。偶爾這麼充電一下,感覺好極!


2009年10月18日 星期日

尼特族與白相人

看電視突然聽到了「尼特族」一詞,十分不解,上網一查維基百科的解釋才發現真有此詞:

    尼特族(NEET)全稱是「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最早使用於英國,之後漸漸的使用在其他國家;它是指一些不升學、不就業、不進修或參加就業輔導,終日無所事事的族群。在英國,尼特族指的是16~18歲年輕族群;在日本,則指的是 15~34 歲年輕族群。


心中一想,這樣的人其實很多啊,在我 1993 年出國留學前,其實也曾當過半個尼特族達三年,當時雖然有從事一些事情,如 Mac 電腦俱樂部與編輯團體刊物、開設 BBS 、參加大專院校的校友會等,但只怕在許多當時的前輩與親友眼中,我也是「撿角」吧。

然後看到維基百科進一步的陳述,才把現在人們早已見怪不怪的現象連結起來:

    尼特族是世界性的社會問題。主要在發達國家和經濟高增長、生活素質高的國家和地區的青年階層中產生。在台灣有時會被媒體當成宅男濫用,香港人(18 歲以上的人)濫用更為嚴重,容易造成與專業的御宅族混淆不清的情況;在香港則稱之為雙失青年(失學兼失業的青年);在美國稱為歸巢族(Boomerang Kids),意指孩子畢業又回到家庭,繼續依靠父母的照顧及經濟支援;在中國大陸被稱為啃老族,靠啃食父母財產生活;在台灣則被常稱為米蟲,早期也有人戲稱其為家裡蹲。


由於尼特一詞,想起了好友唐聖瀚(Ian Town)多年前跟我說過的「白相人」,雖然不能百分之百相提並論,但覺得就呈現在他人眼前的結果則應該是相差不遠,在此再度引用維基百科的解釋

    白相人是上海話之特定階層人士,白相為上海話「玩樂」;可說是在 1949 年以前上海地區喜歡遊樂的資產階級、有錢有閒人士;負面說詞是「上海紳士流氓」(出資領養許多有牌、無牌、甲級乙級丙級……流氓、賊頭帽子)。


嗯,突然間有此感覺:人生能夠有一小陣子白相一番,或者在朝九晚五間偶爾精神能尼特一下,或許也是不錯的啦。

2009年10月14日 星期三

無扇葉電風扇 -- Dyson air multiplier

春秋兩季吹電風扇就夠了,夏天若要省電更是需要電風扇來搭配冷氣。但是電風扇最討厭的就是扇葉需要定期清潔,小孩也容易受傷,讓許多懶人與家長大呼吃不消吧!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電器大廠 Dyson 日前正式推出 air multiplier ,完全沒有扇葉,看起來就好像支放大鏡,這怎麼可能呢?難道是在變魔術?!

air multiplier 當然不會無中生有,它不需要扇葉的原理乃是改為利用位於下方座台的吸風口來吸進空氣,再後風扇圓形外框邊緣細縫噴出,並同時帶動整個氣流的流動,並將氣流放大十五倍,最高每秒達 405 公升、時速 35 公里的涼風,輕鬆達成不可能的任務。

但是這麼酷眩的電扇,價格自然也不便宜, 12 吋款式要 329.99 美元, 10 吋款式要 299.99 美元。相關的示範影片如下所示:



2009年10月8日 星期四

殘忍殺戮惹惱貓神 怒降印尼強震? (轉貼)

yam天空新聞╱編輯部 2009-10-07 13:52

9月底發生於印尼蘇門答臘島外海規模七.六的大地震,造成巴東及周邊地區700多人罹難的慘劇,但鄰近重災區巴東的甘榜德利亞村民認為強震的原因不單純,是貓靈大怒懲罰世人所降下的災難。

據中國報報導,一名在中國工作的印尼女傭西蒂表示,因放假回鄉探親,卻聽到當地人議論紛紛的「貓眼奇譚」,話說印尼一戶村民因殺害偷吃魚的野貓,並將貓頭剁下,沒想到天空頓時變色,烏雲密佈雷電交加,更令人不寒而慄的是天空竟出現一對「貓眼」怒視大地。

西蒂轉述,「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滿佈烏雲,飛沙走石,還打起雷,很多走到街上的村民,都親眼看到天空的貓眼。」巧合的是,在貓眼出現5小時後,就發生了巴東大地震,不少村民覺得十分恐慌,並相信是貓神顯靈引發地震,要報復濫殺動物的村民,為了消弭貓神的憤怒,村民也請來巫師祈福消災。

天空上出現的「貓眼」與巴東大地震做上連結,無論也許是否僅屬巧合,亦或許真有貓神顯靈,保護及尊重動物的生存權,本就是身為萬物之靈責無旁貸的義務。

出處: http://n.yam.com/yam/international/200910/20091007338063.html

評論: 對貓一直有偏見的好友劉卉仁(Mars Liu)應該去當地挑戰看看!

2009年10月7日 星期三

20091007 的夢境:爛飯店

旅行。進到一飯店準備入住,旅館人員帶我進到一房間,一看,不是很滿意,因為整個房間不是很方正,是扁長方形的,還又分兩三個小房間,每個房間內的空間狹小,而旁邊還有一往樓下的樓梯,顯然是把樓梯間的畸零空間硬隔出來。

於是我表示不滿,旅館人員又帶我去看另外一間,我一看,竟然是六張還是八張床的團體房,每張床邊還已經插了若干學校的旗幟。然後此時有人揉著眼睛從床上爬起,我一看,竟然還有人睡覺,而旅館人員就如此大剌剌帶我入內參觀,我連忙退出。

2009年10月5日 星期一

20091005 的夢境:溪階拷貝.趙老欠債

第一個夢:

在辦公室(現實中從來沒見過)內看著老塞溪階(戴延昆, David Tai, CJ)在備份硬碟,然後我發現桌上一盞燈沒亮,於是我就將之開啟,然後發現老塞的拷貝作業似乎吃電吃得很兇,所以那個電燈的亮度會隨著硬碟的讀寫明暗閃爍,讓我很吃驚。

第二個夢:

好友趙明志(Sandwich Chao)找我去他店內,我去了以後,發現他原本開的牛肉麵店(現實世界中並非如此)已經收拾打包,準備落跑。我問他與女友世君為何如此,趙說不管了先跑路要緊。於是我笑了笑,就祝福他們好運。結果不知為何趙老的債主去現場勘查,我竟陪同,但我當然沒有透露我知道他們的去向,只見債主氣憤不已,我也隨之應和著說欠債落跑太可惡等云云。

2009年10月4日 星期日

2009/10/02 老地方冰果室小型網聚

這一次老地方冰果室小型網聚,感謝 Olympus 廠商到場介紹與展示 Olympus EP-1 相機的性能,並解說 Micro 4/3 系統;許多愛好攝影的室友都飄然現身把玩一番,包括大牛、浮爺、阿錦、老詹、小捲等。

由於還有事情,所以我只拍到 21:30 就先離場,後來還有若干網友前來,就沒有拍到了。

大牛與 Simon
手晃得不得了,勉強接受。先前還拍幾張其他人的都捨棄了。





把玩 EP-1 中的阿昌





各家各種爽鏡與轉接環,真是屌翻了





中規中矩的投影講解不可少





浮爺看到出神,桌上餐點動也不動





廠商代表曾英雄先生與阿錦所拍攝的他





老詹等人剛好抵達,一進門就立刻把玩



2009年10月3日 星期六

孫中山中醫治癌藥方與蔣介石為共產國際執委主席團名譽委員

由於這一篇「孫中山是蘿莉控?」的關係,我查詢了維基百科相關資訊,又有所得。首先是國父當年臨終前曾被中醫治療;其次是發現國民黨曾經申請參加第三國際,亦即共產國際。

關於孫中山中醫治療方面,過去也曾耳聞,但內容已經忘卻,此次再度知道相關內容,甚是歡欣,因為近年來我也多所研讀中醫,也服用中藥。關於孫中山中醫治療相關條目內容有:

    孫中山1925年1月1日抵京後即開始病發,住進協和醫院進行治療,1月20日以後,病勢嚴重,不能進飲食,經西醫診斷為肝癌末期,全肝已堅硬如木,癌細胞四處蔓延,無法割治。2月18日出院,自協和醫院移居鐵獅子衚衕行轅,改以中醫治療,先後經由著名中醫陸仲安、唐堯欽、周樹芬三人共同診視,情況有所好轉。2月26日,停止服用中藥,繼續用西醫治療。此期間湯爾和與汪精衛對中西醫治療爆發爭論,湯爾和在《晨報》上發表〈關於孫中山病狀的疑問〉,對中醫治療加以指責。最終於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病逝於北京協和醫院,享年60歲。


這段文字我要特別提出兩件事情,就是「中醫治療有起色,又改西醫治療」以及「為了病人應該以中醫還是西醫治療發生爭執」,這實在令人感嘆,因為時常見到這樣的故事。

去查陸仲安,發現國父當年的藥方:石斛3錢、人參3錢、萸肉3錢、寸冬4錢、生地4錢、沙苑子3錢、沙參3錢、甘草2錢。不知這樣的藥性如何,由於沒有對孫中山望聞問切,只論藥方是不太對的,未免失之偏頗。我還是問問好友鄭安巽的看法吧。

至於國民黨曾經申請參加共產國際之資訊在此:

    中國國民黨在1926年和1927年2次申請加入共產國際,都被拒絕,但共產國際決議通過承認國民黨為準共產黨。蔣介石列名共產國際中央執行委員會名譽常委,是中國人在共產國際中最高地位。

    在1926年2月13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全權代表胡漢民請求共產國際接納國民黨加入共產國際(參見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俄羅斯現代史文獻保管與研究中心和柏林自由大學東亞研究會合作編輯出版,中文由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譯排的《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國民革命運動(1926-1927)》第3卷,第一部分的"胡漢民就接納國民黨加入共產國際問題致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書提要")。

    1926年2月17日,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第六次全會的聯共(布)代表團核心小組在會議中討論議決,「關於接納國民黨(按照共產國際章程第17條)作為同情黨加入共產國際的問題提交政治局討論」。(參見《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國民革命運動(1926-1927)》第3卷,第91頁,第149頁。)

    1926年2月18日,聯共(布)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對國民黨加入共產國際問題進行討論表決。最終會議決定:「鑒於廣州國民政府的國際環境和中國革命運動的未來發展前景,認為有必要提前同國民黨代表舉行的非正式會議上說服國民黨代表不要提出國民黨加入共產國際的問題」。
    1926年2月25日,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團在給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的信,寫道:「國民黨作為同情黨正式加入共產國際自然不會遇到甚麼反對意見」。

    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第六次擴大全會(1926年2月17日-3月15日),決議通過了吸收中國國民黨為共產國際的同情黨,並選舉蔣介石為共產國際執委主席團名譽委員。國民黨代表胡漢民也在2月下旬列席了第六次擴大全會。


後來老蔣與蘇聯整個翻臉,我們曾多年高舉「反共抗餓」的標語,很難想像「蔣介石列名共產國際中央執行委員會名譽常委,是中國人在共產國際中最高地位」這是個事實。

孫中山是蘿莉控?

看到噗友 afeifel 在 Plurk 上發表此則:「這一位風流好色的男人是誰?? 有一個男人,他19歲娶了18歲的女友、 24歲時和只有18歲的秘書交往並結婚 28歲見到好友1歲的女兒,開始光源氏計劃、 在31歲到日本旅行認識一名15歲的女僕, 隔年認識10歲的蘿莉, 在日本旅行期間就周旋于女僕和蘿莉之間,38歲時和蘿莉結婚、39歲回國, 49歲光源氏計劃成功,把22歲的小妹妹帶回家, 後來活到59歲死亡。 請問這人生的大滿貫 是哪個歷史人物?」

答案是:「 1885年 19歲 他與盧慕貞(18歲)結婚,後育有三子1891年 24歲 認識陳粹芬(18歲),後成爲側室 1894年 28歲 初次見到好友的女兒 宋某(1歲女嬰) 開始啟動光源氏計劃 1897年 31歲 流亡日本,認識淺田春(15歲女僕) 1898年 32歲 認識大月熏(10歲羅莉) 1900年 34歲 9月20日上午在神戶市相生町加藤旅館跟淺田春(18歲)相好 1901年 35歲 向盧慕貞(34歲)提出離婚(當時似乎還沒正式離婚,不過民法頒布于此人死後,故忽略"重婚罪"追朔) 1902年 36歲 向大月熏(14歲)父親提親被拒絕 1903年 37歲 8月與大月熏(15歲)訂婚。 1904年 38歲 7月19日與大月熏(16歲)正式成親。 1915年 49歲 與盧慕貞(48歲)正式離婚 與光源氏計劃成功的宋慶齡(22歲)結婚。 他就是 孫中山」

我看完大驚,因為有些名字如盧慕貞似曾相識,但不太確定孫中山的情史是如此的風光。經過查詢維基百科「孫中山」後,發現真如是也:

妻妾

  • 首任妻子盧慕貞(1867年-1952年)
  • 日藉妻子大月薰
  • 妾陳粹芬,
  • 妻宋慶齡(1893年-1981年),(1915年與孫中山結婚)


又延伸查詢了盧慕貞、大月薰與陳粹芬,發現這樣的解說文字:

盧慕貞
「盧慕貞十八歲時與孫中山結婚,並誕下三名子女──孫科、孫娫及孫婉。由於孫中山需為革命到處奔波,兩人共處時間很少。辛亥革命成功後,盧慕貞無心當第一夫人,亦感未能輔助孫中山主理國事,遂主動與孫中山分開,並於1915年正式離婚(同年孫中山與宋慶齡結婚),自此至晚年定居於澳門,寓所位於澳門國父紀念館文第士街一號。」

大月薰
「1898年因全家火災,十一歲的幼女大月薰與全家寄住在孫中山橫濱寓所的二樓,認識了當時從事革命工作的孫中山。1902年,孫中山通過翻譯溫炳臣向其父大月素堂提親,當時男方三十七歲,女方十五歲[1]。大月素堂先以女兒年幼而拒絕,但後答應。兩人一年後結婚。」然後解說文字後面還有一句話,也與噗文相輝映:「同時期,孫中山也在橫濱與一位名叫淺田春的少女相戀。」

陳粹芬
「陳粹芬(1873年-1960年),原名香菱,又名瑞芬,人稱「四姑」。祖籍中國福建省同安,出生於香港,孫中山的側室。陳大約於1892年左右開始陪伴孫中山,曾隨其流亡日本,並曾參與歷次起義的組織準備工作。後因患肺病,返回香港療養。中華民國成立後,入住澳門孫家,被族中承認為孫中山的妾,後來往於廣州、河南、香港等地。」

看來該噗文所引述的大多都正確無誤。

在該噗文中,所謂的「光源氏」即為日本平安時代文學家紫式部的經典名著《源氏物語》中的主角;而「光源氏計畫」意思是如「光源氏親手養育與調教出來的理想情人紫之上」一樣的做法,但事實上孫中山並沒有從小撫育與調教宋慶齡,也不知道當時是否就一見鍾情;我所記得的,是孫中山看到長大的宋慶齡就煞到了,所以該則噗文的原文說啟動光源氏計畫是有些誇大了。

至於「羅莉」意思是小女孩,乃是次文化的產物。其名稱來自俄裔美國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可夫(Vladimir Nabokov)描寫戀童癖的知名小說《羅莉塔》(Lolita);該小說曾改拍成電影,台灣譯名為《一樹梨花壓海棠》,這也帶出來所謂的「羅莉塔情結」(Lolita Complex),指男性喜歡未成年女孩的一種性向,意思是指對「蘿莉」有特殊愛好的人,也就是戀(女)童癖者。

在日語有所謂「蘿莉控」(ロリコン,Lolicon),意思並不等同於戀(女)童癖者,因為其實並沒有「那麼嚴重」(在性向方面),只是「極度喜歡」而已,甚至於成年女士也可很 KUSO 地自稱自己是蘿莉控,意思是很喜歡很喜歡小女孩。整個看來,沒話說,對於大月薰,孫中山當然是「蘿莉控」了。

通常革命家都充滿浪漫情懷,而其救國救民的志向也會為女子們所欣賞和愛慕,這些都能推測與理解;此外,這種搞革命的男人真的享受到了「男人不壞,女人不愛」的良好結果,真是爽翻了!

網誌存檔

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蔡政儒,字明道,生於 1968 年 12 月 22 日,台灣台北人,美國知識系統學院電腦資訊科學碩士。性情溫文而恬澹,重義氣,嗜讀書,好美食並曾茹素五年;喜研究電影、攝影與各類玄妙事物,並與友人交遊和幫忙解決問題,進行知識與經驗的交流與分享。近年來專心於電子商務的行銷與系統事務,並擅於企劃與建置小而美的興趣類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