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 iMac 是世上第一台正式使用 USB 界面的大量生產個人電腦,而從那時開始,也正式宣告了 USB 界面周邊設備市場的勃興。我們看到了硬碟外接盒、印表機、掃瞄機、數位相機、鍵盤、滑鼠、搖桿等紛紛開始使用 USB 界面;還甚至有 USB 電扇、小燈、喇叭、按摩器等第二線周邊設備的出現,實在是林林總總,令人大開眼界。在許多人每天都會接觸的 USB 周邊設備中,除了鍵盤、滑鼠、外接硬碟外,可能最常使用的就是 USB 隨身碟了。
從 1998 年出現概念型隨身碟、 2000 年 Trek 正式推出拇指碟(Thumb Drive)後,隨身碟被發明至今已經快十年了。這些年來的隨身碟雖然廠牌五花八門,款式也是令人眼花撩亂,但基本上還是可以放在口袋裡、放在手掌上的「扁扁的長方體」形狀。
■ 當今隨身碟的三大弊病為了攜帶方便,隨身碟採用塑膠材質外殼;為了保護 USB 界面插頭,隨身碟多半搭配蓋子。雖然外殼顏色與加工可以千變萬化,但塑膠材質畢竟不很堅固,摔壞斷裂的情況時有所聞;而看多了塑膠材質的隨身碟,視覺觀感上也不免膩煩,因此其隨身裝飾的意義與價值也大打折扣。最後,隨身碟蓋子極易遺失的事實,也讓蓋子用以保護 USB 界面插頭的目的也飄渺無蹤。換言之,「不甚牢固」、「外觀平庸」、「遺失蓋子」正是當代隨身碟的三大弊病。
然而 SanDisk Cruzer Contour 的出現,讓我對於前述當代隨身碟的三大弊病有所改觀。
■ SanDisk Cruzer Contour 的解決方案初見 SanDisk Cruzer Contour ,第一印象就是其採用了鋁金屬外殼。在視覺與觸感上,立刻讓其與坊間一般常見的塑膠殼隨身碟就因用料不同而大相逕庭;給人一種高貴雅緻、堅固耐用的第一印象。

Cruzer Contour 的尺寸是長 7.2 公分(伸出 USB 插頭時為 8.6)x 寬 2.4 公分 x 厚 0.95 公分,重量為 35 公克,使用金屬材質並沒有顯得特別重。

Cruzer Contour 整體造型十分流線,頭端是 USB 插頭的部份,而尾端則以類似流線型跑車的收尾方式往下斜收,十分漂亮。可能有朋友注意到了這個頭端的部份並沒有瞧見 USB 界面插頭,那是因為 SanDisk 為 Cruzer Contour 設計了獨特的可隱藏 USB 界面插頭設計,這一點請容後述。

雖然隨身碟本體仍是塑膠,但這整個本體是落於一個斷面如 U 字形的金屬槽上,而且槽邊與本體同高,等於說整個本體除了上方外,左、右、底部都為金屬槽所包覆,保護十分完整。
再者,是 SanDisk Cruzer Contour 銀與黑的雙色配色,顯得落落大方。

銀色部份正是前面曾提及的鋁金屬,上面刻有「SanDisk」、「Cruzer Contour」以及容量「4GB」的字樣;其霧面表面處理,不會讓 SanDisk Cruzer Contour 在遭遇輕微刮傷時,顯得如早年 iPod 背面那打磨得光亮如鏡的金屬部份那麼明顯。
黑色部份則是隨身碟的本體部份,也就是整個 SanDisk Cruzer Contour 隨身碟的上蓋部份。其具有推動時的三道防滑突起橫條設計,更有「Cruzer」的字樣,在插入電腦通電後會以藍色冷光亮起,更顯科技時尚。
此外,SanDisk Cruzer Contour 有兩款容量大小, 4GB 與 8GB 。如照片所示,在下所測試的是 4GB 的款式。

上一段曾提及「三道防滑突起橫條設計」,可能會讓一些朋友感覺奇怪,插拔隨身碟有什麼大不了,為何還要這麼「工夫」呢?先前提及 SanDisk 為 Cruzer Contour 設計了獨特的可隱藏 USB 界面插頭設計,所以使用者可以透過拇指在隨身碟本體上往前與往後滑動,就可以讓內藏的 USB 界面插頭裸露且被推移出來,或者再次隱藏。而這個「三道防滑突起橫條設計」就是方便使用者以拇指推挪 Cruzer Contour 時使用。
要使用 USB 隨身碟時,只要以拇指往後拖拉,就可見到本體往後移動且露出 USB 界面插頭,然後以拇指往前推,此時見可見到插頭隨著本體被推至前方,此時使用者就可以將之插入電腦中並開始使用。

當使用結束,只要以拇指按著隨身碟本體先往前推,就可見到本體往前整個將插頭部份完整包覆住,然後再將之往後拖拉,就可以將本體歸位還至原本位置。

其實更令人驚嘆的不只是這個隱藏式設計。在 USB 界面插頭露出本體之外,或者隱入本體內時,細心的朋友可能注意到了有一片金屬蓋同時也掀開或闔起,讓 USB 插頭完整地受到保護。

推挪時,就可以看到 Cruzer Contour 那平日處於收納狀態時原本看不到的機體部份。而這些部份依然美麗細緻,不會說平日見不著就隨便弄弄。


也許先前的圖解還不夠清楚,所以決定來一小段影片,為大家示範實際操作 Cruzer Contour 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