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在 松江路-吉林路-長安東路 地區住了三十四年多,光華商場也有在下個人的童年記憶。
童年時對光華商場的第一印象,並非光華商場,而是光華橋。當時阿媽偶爾會帶著我到那裡去閒逛,個人最喜歡那個連通左右兩邊人行天橋的部份,那是個從汽車陸橋本體下穿過的「橋下橋」,活像個「凹」字形;小時候的我覺得好過癮,可以在那麼近的距離從陸橋底下過,而且要的話,還可以摸到陸橋的橋底,在其他地方是不可能辦到的。
小學五六年級時,因為同學張凱瑋(Kevin Chang)的關係,迷上了電子零件製作。當時張凱瑋帶著我到光華商場買了許多電子零件套件包,回家以焊槍狂焊;無論是收音機還是警報器,都親手製作過。當時這些套件包的價碼實在讓小學生難以負擔,每包少則三五十,多則一兩百;做了許多,也失敗了不少。記得有一次製作收音機,一個不小心,焊到了一個電容之類的元件本體,導致整個成品失效,當時真是欲哭無淚。不過就在這段焊槍生涯中,也讓我開始常與朋友邀約去逛光華商場。
到高中的時候,開始沈迷 Apple II ,所以到光華商場拷貝軟體,購買一些周邊裝置,但偶爾也會買買錄音帶;同去的同學,有些醉翁之意不在酒,跟著我逛了一下,就開始托辭脫隊,原來是到地下層去找「小本」。當時的光華商場,已經見證了台灣從零組件轉型進軍至電腦成品與周邊的黃金年代。
後來我開始使用 Mac ,就逐漸與光華商場絕緣。不過偶爾還是因為要找特殊的材料與組件,或是音樂 CD 唱片,必須光顧光華商場。
接著該區的古董商場盛行,家父與好友唐聖瀚都喜歡去那兒逛逛,我也跟著去瞎看那些學費昂貴的古董,但還是覺得「古董」對我來說就是「看了都很古,有看沒有懂」,所以光華商場對我來說還是個資訊的商場。
今天的光華商場已經是遠近馳名,賣的東西也從電子零件與電腦周邊,加進了許許多多的 3C 設備。若要看各國老外,那兒多的是,中東人與印度阿三也滿街跑;廣東話與日本話也可能從身旁看起來一樣是黃皮膚黑眼睛的顧客嘟囔的嘴裡冒出。昔日人潮看的是八位元電腦上精彩的遊戲示範,到了今日只不過換了六十四位元;人潮不減,興致不減,嚷著爸媽要買的小鬼頭也不減。人潮多了,讓周遭的商圈也繁榮起來;人車雜沓,剩下來的解決之道,就是這座橋必須成為眾矢之的,如同先前敦化南北路上的復旦橋一般,成為歷史。
光華橋從好幾年前就說要拆,當時身為鄰長的家母也去開過好多次會,每次的會議都冗長,辯論連連,住家與商家發生激辯,官商之間似乎也曖昧詭譎;但每次開會後的結果,都給我負面的感覺,那就是會而不議,議而不決,決而不做,做而狂拖。拖到如今,終於計畫開始執行;不管是贊成還是反對,事情總算告一段落。
個人很喜歡日本攝影師小林伸一郎的《廢墟漂流》,也買了一本珍藏。原本就喜歡拍攝廢墟的陳跡,也喜歡閱讀歷史與考古的故事,個人也時常自問:文明帶來的是建設還是破壞?文明本身不斷在演化抑或沈淪?因此當初看到了《廢墟漂流》,就深有感觸。
喜歡拍攝荒廢或棄置不用的工廠、礦場、車站、醫院、學校、遊樂中心、軍事設施…等,小林伸一郎的作品顯示出文明歷程的演變與疏離,並且企盼觀賞者從中獲得一種空間被時間的長河所切割,記憶也隨之或斷或續,衍生出一種難以形容的悲戚與孤寂。《廢墟漂流》正是小林伸一郎的經典作品集合,每一頁都可以看到繁華日本所看不到的淒涼背面;那曾經是熙來攘往的場所,如今卻門可羅雀,文明的腳步未曾停歇,但人們的思緒卻可以暫時停格。
如今光華橋也在繁忙的人潮與車陣中消失無蹤,我停下腳步,終於為拆除中的光華橋留下幾張照片。雖然不是拆除的歷史一瞬,但意思到了。剛好經過,有緣拍攝就隨手拍了,而我與光華橋的緣份,就到此嘎然而止。
對我來說,光華橋的確告一段落,但光華商場不會就此劃上句點,畢竟附近的商圈已經是生氣蓬勃,光華橋拆掉後,這些商圈決不會褪色;然而少了那一座橋,對我個人而言,的確是生命中曾有的一段黃金歲月,成為泛黃的史頁。雖然不覺得特別傷心或難過,然而的確有點兒淡淡的鬱悶,在心海底稍稍揚起波濤,在春天氣息還沒個影兒的三月天尤其明顯。
(嘗試調整顏色,看能否加強個人所喜歡的廢墟意境:)
自學韓文之TOPIK初級單字表04
-
這是我自學韓語的過程和自製的學習教材, 希望這個筆記能幫到你。 ※ 按此聽單字、例句、單字+例句 구경:(名) 觀賞、看。친구와 함께 박물관을
구경했어요. (我和朋友一起參觀了博物館。) 구두:(名) 皮鞋。오늘은 구두를 신어요. (今天穿皮鞋。) 구름:(名) 雲。하늘에 구름이
많아요. (天空...
2 天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